全红婵陈芋汐5月8日午间动态更新
**奥运冠军保送大学引热议:全红婵进211,陈芋汐上985,公平吗?**
5月8日,国家体育总局公示优秀运动员保送名单,跳水双子星全红婵和陈芋汐的升学去向引发热议。全红婵保送暨南大学(211),陈芋汐则进入同济大学(985)。网友炸锅:“都是世界冠军,学校档次怎么差了一级?”
**成绩与人气的反差**
全红婵手握奥运、全运、世锦赛金牌,且以“水花消失术”屡破纪录,社交媒体粉丝量远超陈芋汐。陈芋汐虽同样战绩辉煌,但大赛金牌数略逊一筹。表面看,保送结果似乎与成绩倒挂,但细究背后,两人的选择实则各有考量。
暨南大学位于广东,与全红婵家乡湛江同属一省,该校体育学院由短跑名将苏炳添领衔,对运动员文化课要求相对宽松。而陈芋汐选择的同济大学则是上海本土顶尖学府,以理工科见长,对英语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。
**成长轨迹决定选择**
全红婵出身农村,14岁才因跳水改变命运,文化基础薄弱。她曾坦言“数学题算不明白”,采访中憨直的性格圈粉无数。保送本地211,既能兼顾训练,又避免高强度学业压力,更符合她“让家人过好日子”的朴实目标。
陈芋汐则来自体育世家,父母均为专业运动员,从小接受双语教育。世界杯夺冠后,她流利的英文采访惊艳全网。同济大学的国际化平台和体育管理专业,显然是为她未来转型体育管理或国际组织铺路。
**争议背后的现实逻辑**
保送规则并非唯金牌论。根据教育部规定,运动员需通过高校单独组织的文化测试,且985院校对学科基础要求更高。全红婵若强攻985,可能面临挂科风险;而陈芋汐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,则与同济的选拔标准契合。
网友的“不公平”质疑,实则混淆了竞技成绩与教育资源的匹配度。就像举重冠军未必适合读金融,跳水天才也不必挤进顶尖理工院校。两人的选择,恰是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的缩影——有人扎根专业深耕,有人借力名校转型。
**冠军的赛道不止一条**
全红婵用金牌打破寒门枷锁,陈芋汐以精英路径拓宽体育边界。她们的保送差异,恰是中国体育生态的鲜活注脚:顶尖运动员的终极价值,从来不在文凭的印章上,而在那片10米跳台创造的传奇里。
本文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,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或修改。

